廣告

2000歲巨型貝殼 (組圖)

標籤:2000歲巨型貝殼,2000歲巨型貝殼 變形長大,2000歲巨型貝殼 8.5公斤,2000歲巨型貝殼 8.5公斤,2000歲巨型貝殼 古貝類


2000歲巨型貝殼

這樣的2000歲巨型貝殼實在奇怪,2000歲巨型貝殼埋在地下還會變形長大。順德容桂的羅先生向記者展示了30年前發現的2000歲巨型貝殼。順德博物館保管科負責人表示,此2000歲巨型貝殼年齡可能超過2000年,很難判斷它的價值。


2000歲巨型貝殼

2000歲巨型貝殼 古貝殼還有生命?

好大一塊2000歲巨型貝殼!記者把2000歲巨型貝殼拿到手中一掂量還真的好重。據貝殼主人羅先生介紹,該2000歲巨型貝殼重達8.5公斤,長35厘米,寬25厘米,最厚處達14厘米。2000歲巨型貝殼內部晶瑩如玉,質地更是堅硬無比,手指敲擊鏗鏘有聲,背面密密麻麻分布著無數小孔,色澤較深,狀若珊瑚。

羅先生告訴記者,貝殼是30年前,家裡拆老房的時候,從房子和池塘交接處的地下挖到的。最近羅先生收拾屋子偶然發現2000歲巨型貝殼。於記憶中相較,如今的這個2000歲巨型貝殼樣子已經大不相同:首先是2000歲巨型貝殼內部鼓起兩塊凸起部分,在以前是沒有的,其次2000歲巨型貝殼內晶瑩光滑部分不斷向外面擴張,30年前只有現在的一半面積,而且光滑部分的色澤更加鮮嫩。


2000歲巨型貝殼

順德博物館彭主任對這個來路不明的2000歲巨型貝殼初步了解後,認為屬於古貝類,年齡應該在2000年以上,但是算不上化石,因為2000歲巨型貝殼質地堅硬、密實,在海中不宜石化變質。另外從順德地質史上可以看到,古順德在兩千多年前都在海洋的覆蓋之下,因此年代極難判斷,必須由相關專家經過詳細研究後才能決定。

2000歲巨型貝殼  2000歲巨型貝殼

龍血樹 (組圖)

標籤:龍血樹,龍血樹 雌龍,龍血樹 虎尾蘭屬,龍血樹 果實為漿果,龍血樹 假葉樹科,龍血樹 龍血


龍血樹

龍血樹屬其拉丁名稱來源於希臘語(δράκαινα),意為「雌龍」,包括約40種植物,有喬木、灌木和肉質植物,根據APG II 分類法,將其併入假葉樹科,也有單獨列為一個龍血樹科或併入龍舌蘭科的分類方法。


龍血樹

龍血樹本屬植物主要生長在非洲和亞洲南部,等熱帶地區,在中美洲只有一種,劍葉龍血樹屬(Pleomele)已經合併到本屬中,虎尾蘭屬(Sanseviera)和本屬親緣關係較近,有的分類學家也將其合併到本屬中。


龍血樹

其花兩性,小,花被6裂,圓錐花序或穗狀的總狀花序或稠密的穗狀花序;果實為漿果。


龍血樹

 「龍血樹」原產於非洲及亞洲南部等熱帶地區,根據APG II分類法將其併入「假葉樹科」,也有單獨列為一個「龍血樹科」,或併入「龍舌蘭科」,不過以我這些年來的觀察,為了方便性及各種考量,我建議還是以屬於「龍血樹科」為較理想的分類。


龍血樹

「龍血樹」為何被稱為「龍血樹」?因為「龍血樹」的拉丁文字義是「雌龍」之意,而其樹幹受傷時會流出一種暗紅色的樹脂,因而才有「龍血」之名的由來,而其紅色樹脂則是名貴的中葯材,中葯名稱為「血竭」或「麒麟竭」,龍血樹可以治療筋骨疼痛,龍血樹也是一種很好的防腐劑,龍血樹並且還是油漆的原料。

龍血樹  龍血樹

地獄 牛蛙 (組圖)

標籤:地獄 牛蛙,地獄 牛蛙 非洲牛蛙,地獄 牛蛙 掠食者,地獄 牛蛙 吞下獵物,地獄 牛蛙 Pyxicephalus adspersus,影片


地獄 牛蛙

有一種長相兇神惡煞的非洲牛蛙,是來自地獄的可怕獵食者。地獄 牛蛙的胃口奇佳,積極主動,而且身手靈活。一跳可達4公尺遠(或高度)。 任何在地獄 牛蛙眼走過的活物方都 都難逃地獄 牛蛙長舌套和尖牙的荼毒,百分之百的殺無赦!


地獄 牛蛙

紐奎利動物園 (Newquay Zoo)熱帶雨林區的資深管理員蓋立克( Dan Garrick)說:「地獄 牛蛙是巨大的掠食者。很有耐心的等待動物經過,然後會以十分強勁的爆發力,攫取地獄 牛蛙的獵物。一隻被牠逮到的老鼠,如果不是地獄 牛蛙的巨嘴裡窒息而死, 大概也會被嚇得失了魂, 完全不會動彈了。」


地獄 牛蛙

地獄 牛蛙無法一口氣吞下獵物,也可以把已失去抵抗能力的獵物暫時吐出,留到下一頓再吃。」


地獄 牛蛙

地獄 牛蛙這種拉丁學名為 Pyxicephalus adspersus的非洲牛蛙,一隻可達兩公斤重。 地獄 牛蛙的飲食習慣很好,就是不挑嘴。昆蟲、老鼠、甚至其他的青蛙,牠們都愛吃!


地獄 牛蛙 影片

地獄 牛蛙  地獄 牛蛙
引用:地獄來的非洲牛蛙 嘴大吃四方 殺無赦!

奧爾頓巨人 羅伯特 (組圖)

標籤:奧爾頓巨人 羅伯特,奧爾頓巨人 羅伯特 第一高人,奧爾頓巨人 羅伯特 親善大使,奧爾頓巨人


羅伯特·瓦德勞(Robert Wadlow )是有史記載的世界“第一高人”。奧爾頓巨人 羅伯特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奧爾頓,家庭成員都是平均身高,而奧爾頓巨人 羅伯特出生時身高也算正常,但後來因腦垂體肥大,生長激素分泌過盛而不斷“瘋長”。去世之時,奧爾頓巨人 羅伯特的身高已達到驚人的8英尺11英寸(2.72 米)。因醫學方面的原因,奧爾頓巨人 羅伯特仍不斷在往高長。


後來,奧爾頓巨人 羅伯特獲得一所大學的獎學金,奧爾頓巨人 羅伯特的理想是成為律師,但超高的個頭讓瓦德勞很難完成學業,奧爾頓巨人 羅伯特甚至連鉛筆和鋼筆都拿不住,伊利諾伊州的冬天寒氣襲人,奧爾頓巨人 羅伯特害怕在學校教學樓之間行走會摔倒。上了一年學後,奧爾頓巨人 羅伯特加入馬戲團,後來成為國際鞋業公司的親善大使。因出生在奧爾頓,瓦德勞通常被人稱為“奧爾頓巨人”。


1940年,奧爾頓巨人 羅伯特沒發現用支架固定的雙腿起了泡,結果導致他受感染,這是致命的。超過3萬人參加了他的葬禮,奧爾頓巨人 羅伯特被放在一個半噸重的棺材裡下葬,墳墓上面用混凝土建成拱頂狀,防止遭到盜墓賊的破壞。奧爾頓巨人 羅伯特的家人還將瓦德勞的物品付之一炬,避免收藏家將這些東西作為古怪的展品展出。奧爾頓巨人 羅伯特的雕像矗立在美國許多地方。

奧爾頓巨人 羅伯特  奧爾頓巨人 羅伯特

日本億元廁所

標籤:日本億元廁所,日本億元廁所 觀光級,日本億元廁所 精工鑲嵌豪奢非凡,日本億元廁所 美觀奢華,日本億元廁所 免治馬桶

日本人重視廁所的習癖舉世聞名,如今日本億元廁所更成了觀光景點。隨著一本專門介紹東京「觀光級」廁所的新書在上月底上市,以及一部關於廁所的電影上映,今後旅人遊日本時,不妨多加個廁所朝聖行程。共同社昨報導,8月28日出版的《東京廁所地圖》(直譯,Tokyo Toilet Map),精選東京的旅館、商場等地對外開放的28間非看不可的廁所。其中名列廁所界「帝寶」的豪華廁所(日本億元廁所),是目黑區目黑雅敘園飯店的洗手間。

日本億元廁所 精工鑲嵌豪奢非凡

進入日本億元廁所前先要通過的的前室,門、壁、天花板全由精工螺鈿鑲嵌而成。日本億元廁所屋頂的仕女圖更是1930年代舊館保留至今的古物,奢華非凡,有「日本億元廁所」之稱。

該書編輯部表示,在日本廁所已不再只是解決生理需求的地方,對女性而言廁所是化妝間與八卦、私房話的交流地。對男性而言,廁所還有「一個人靜一靜」的休息作用。TOTO公關部門表示,注重廁所的美觀奢華是泡沫經濟的產物,但後泡沫時代日本仍如此重視廁所,應是日本民族性使然。

另外由荻上直子執導的電影《Toilet》也於8月底在日上映,劇中日本奶奶和3名美國回來的孫子生活時,TOTO免治馬桶讓美國孫子大開眼界。

日本億元廁所  日本億元廁所
引用:億元廁所 日本出專書導覽

上帝的數字魔術方塊 (組圖)

標籤:上帝的數字魔術方塊,上帝的數字魔術方塊 內部結構,上帝的數字魔術方塊 背公式解魔方,上帝的數字魔術方塊 公式,上帝的數字魔術方塊 上帝的數字,上帝的數字魔術方塊 52步內完成,上帝的數字魔術方塊 需要20步,上帝的數字魔術方塊 極速的世界競賽,上帝的數字魔術方塊 22秒


上帝的數字魔術方塊

魔術方塊, 廣東話稱做「扭力骰」,英文為「Rubik's Cube」,它是在1974年由匈牙利的建築系教授魯比克(ErnöRubik)所發明,一開始他只是突發奇想地問學生,如何設計一個3×3×3的方塊,讓人可以轉動,又不會散開來?結果真的有學生做出來了,它的中心結構如右頁下方插圖,並且一直沿用至今。最初這個方塊是用木頭做的,經過上色之後,才發現要還原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,因此就有人提議將上色的方塊做成益智玩具出售。

魯比克也在1975年為他的魔術方塊(上帝的數字魔術方塊)申請了專利,1979年風行於歐洲,當時風靡的程度,幾乎是人手一顆。電影「當幸福來敲門」(PursuitofHappyness)就是改編於這個時期發生的一個真實故事,威爾史密斯飾演的主角賈納是一個窮途潦倒的低收入戶,為了應徵某證券公司的實習職缺,投了上百封的履歷都石沉大海;於是在某次下班時,假藉順路之由厚著臉皮跟公司經理上了計程車,一路上賈納口沫橫飛地為自己爭取工作機會,經理卻一個字也沒聽進去,因為他正專心轉著手上的魔術方塊;後來賈納幫經理完成了手上的方塊,也因此贏得了到公司實習的機會。電影中的計程車司機邊開車,手上也邊拿著一個魔術方塊在轉,可見當時魔術方塊流行的程度。

台灣的魔術方塊從1990年代開始流行,從一顆要價數百元,逐漸普及到只要幾十塊就可以在夜市或路邊攤買到。筆者所認識的兩位對台灣魔術方塊界貢獻良多的愛好者,一位是1990年左右台大魔術社第二屆社長趙承宗,他後來「退隱江湖」了;另一位是2004年左右成立交大魔術社的鄭維駿,現在正在美國康乃爾大學讀電子工程研究所。看起來,似乎喜歡玩魔術的人,都會喜歡玩魔術方塊。

魔術方塊(上帝的數字魔術方塊)發展了近30年了,最短破解時間的世界紀錄每年都在翻新,除了玩家不斷的練習、心得交流之外,靠的就是公式的不斷改進。事實上,坊間流傳的解法很多,不過最常見的就是依一層一層的順序來完成,可參考本網站的簡易解法教學。第一層相信讀者只要把玩個幾十分鐘應該就會了;第二層大概就需要有人指導,才能夠了解其中的邏輯;第三層則很少有人能夠獨立想出解法,原因是要把第三層轉好,又要維持前兩層不被打亂,非常困難,這也是魔術方塊的精神所在。所幸前人已經整理出不少第三層的公式,只要能夠看得懂公式的運作,照著公式就能轉好。

公式可以分成兩種類型,一種適合初學者,另一種適合追求極速的玩家(speedcuber)。適用於初學者的公式,講求的就是盡量好記,能夠花最少的時間學會如何完成魔術方塊,避免因為背得頭昏腦脹而半途而廢。本網站教你如何用四個公式即能完成魔術方塊,坊間也有宣稱只要三個、兩個公式,甚至不用公式。


上帝的數字魔術方塊

少一、兩個公式的原因,只是把公式的記憶轉嫁到公式的判斷上,必須花更多的時間去記「發生什麼情況時,要做什麼事情」,所要記憶的東西並沒有比較少。因此如何設計一個容易記憶、讓空間概念不好的人也能學會轉魔術方塊、隔幾個月沒玩還是能夠記得、真正適合初學者的公式,其實也是值得探討的課題。

至於要能夠在半分鐘、甚至10秒內就完成方塊的公式,所講求的目標完全不同。追求極速的玩家,會發自內心有一股熱忱,為了多快一、兩秒,再多公式也背得起來。此類公式的訴求就是省時間,不管是「判斷時間」或是「轉的時間」都要盡量的減少,這種我們稱做「速解魔方」(speedcubing)。速解魔方公式的始祖是美國賓漢頓大學教授弗雷德里奇(JessicaFridrich),她設計了70幾個公式,宣稱17秒能完成方塊,現今速解魔方玩家的公式大多改編自她的公式。

很多人都難以置信,為什麼有人可以不到10秒就轉好一個方塊?其實,除了背多一點公式外,就只有「練習再練習」。這就好比學倉頡或無蝦米這種字根式的輸入法,一開始要慢慢背各種字根,然後學習看到一個中文字,就知道怎麼拆碼,最後就是一天打上個一、兩個小時,練到後來,看到字,都是非常直覺地打出來,完全不經思考。

魔術方塊(上帝的數字魔術方塊)要轉得快,一開始也是慢慢背針對各種情況的公式,然後每天練個一、兩個小時,練到能以直覺反應來轉的程度,眼睛一瞥,手就自動迅速地轉了起來;所以常常看到有人可以轉非常快,但請他慢慢轉,他反而轉不出來。

其實魔術方塊不只好玩,它在數學上用到了極多代數中的李群(Lie Algebra)、群論(GroupTheory),還有一些離散數學(DiscreteMathematics)及機率。其實有機會上這些課的時候,都可以想想它在魔術方塊上的應用,純理論的課會因此變得生動些。

魔術方塊(上帝的數字魔術方塊)發展至今已有不少研究了,其中最大的課題就是「任意的三階魔術方塊,可以保證最少幾步完成?」1982年佛雷(Alexander H.Frey, Jr.)與辛馬斯特(David Singmaster)合著的《魔術方塊手冊》(Handbook ofCubik)裡,稱這個答案為「上帝的數字」(God'snumber),並證明這個數字介於17~52之間;也就是說,任意亂的情況,都可以在52步內完成,而且有一些情況保證至少要17步才能完成,書中並猜測上帝的數字為20。

這裡就要談到怎麼樣才算「一步」,常見的有兩種算法:一種是只要把一個面轉90度就算一步,稱做「quarterturnmetric」(QTM);另一種是轉動一個面算一步,不管轉幾度,稱做「face turnmetric」(FTM)。QTM中若把一個面轉180度,就算兩步,而在FTM中只算了一步,因此FTM的數字會比QTM的少,而一般沒特別指明的話,都是用FTM來計數。

1995年,美國玩家瑞德(MichaelRaid)證明了某些情況至少需要20步才能完成,他將這些情況稱做「Superflip」,同時,他也證明了可以在29步內完成所有的方塊(QTM為42步),一口氣把上帝的數字範圍縮小到20~29之間。2006年,雷杜(SilviuRadu)用群論證明了上界可以再縮小到27步(QTM為34步),他將所有的情況分成幾類,並借助離散代數系統(GAP)證明出在27步內都能完成。1990年,美國東北大學的電腦科學家古柏曼(GeneCooperman)等人,在一個談代數編碼的研討會上,發表了「2×2×2的方塊皆可在11步內(QTM為14步)完成」;2007年,古柏曼與他的學生庫柯爾(DanielKunkle)將這個方法推廣到3×3×3的方塊上,設計了一個平行演算法,用20台超級電腦花了8000個小時,證明出26步內可以完成。2008年,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羅區奇(Tomas Rokicki)繼證明25步即可完成後,5月又在「魔方領域」(Domain of the CubeForum)論壇中宣稱可以證明出23步即可完成,震驚了整個魔方界,不過最後這個結果到目前還沒有正式的論文出來。

另一方面, 德國數學家柯西姆巴(Herbert Kociemba)設計了一個叫做 Cube Explorer的程式,可以幫你「盡量」找出最佳解,有時只比真的最佳解多一、兩步而已,他也用亂數產生了約1012種之多的情況,用Cube Explorer解開之後做了粗略的統計,約28%可以在17步內完成、69%可以18步完成、3%可以19步完成,並沒有跑出20步的情況,可見瑞德的Superflip情況其實很少見。

魔術方塊(上帝的數字魔術方塊)的研究由數學、資訊領域方面的學者共同努力,現在已將上帝的數字範圍縮小至20 ~25之間。電腦的速度越來越快,代數也持續不斷在發展,而3×3×3的方塊是不變的,相信「上帝的數字」很快就會被確定出來。


上帝的數字魔術方塊

第一屆世界魔術方塊大賽,是於1982年在魔術方塊的發源地匈牙利舉行(下圖為第一次世界大賽照片),之後每兩年舉辦一次。至於一些小比賽幾手每個月都會有兩三場,有興趣可以參考世界魔方聯盟(WCA)的網站。

可能有的讀者會懷疑,魔術方塊的比賽,會不會有的人運氣比較好,拿到的方塊只要轉幾步就完成了,而運氣比較差的參賽者,拿到的方塊就比較亂呢?既然是世界級的賽事,當然會盡量減少「運氣」的成份。正式比賽時,會用電腦亂數產生一個25步的情況,然後會有專業的「轉亂手」,把大家的方塊轉成那樣,最後的成績會取五次比賽的平均秒數,有的比賽甚至會把最快與最慢的兩次拿掉。

第一屆世界冠軍的成績是22秒,由美國的賽伊(MinhThai)奪得,近年來公式不斷改進,加上網際網路的發達促成一些魔術方塊達人互相交流,荷蘭籍參賽者阿克斯戴克(ErikAkkersdijk)在今年7月12~13日的捷克公開賽中,以7.08秒刷新了世界紀錄。

除了最傳統3×3×3魔術方塊的項目之外,還有比賽單手、腳轉、盲解、最少步數解法。單手及腳轉,顧名思義就是只能用一隻手或雙腳獨碰來完成方塊;盲解的玩家必須先將手上的方塊背起來,然後再矇著眼來完成,時間則是背與解合起來計算;最少步數解是非常特別的比賽項目,參賽者在一個小時的時限內,必須絞盡腦汁找出最少步數的解法。而除了3×3×3的方塊,另外還有2×2×2、4×4×4、5×5×5、Megaminx、Pyraminx、Square-1、Rubik's Clock、Rubik's Magic等20餘種不同方塊的比賽。

魔術方塊的熱潮正持續發燒中,它是一門很新、也很大的學問。有的人致力於公式的開發整理,有的人喜歡追求速度,有的人偏愛學術上的研究,有的人則是喜好蒐集各種方塊。無論你是喜愛魔術方塊哪一塊領域,或單純只是空閒時轉一轉,建議可以多與其他魔術方塊愛好者接觸。目前台灣最大的魔術方塊討論區,位於批踢踢(PTT)的魔術方塊版(Rubiks),版上每天都有不少討論的文章、心得分享及推文,並且幾乎每個週末在全台各地都有版友聚會,年齡從八、九歲到四、五十歲都有,也有爸媽帶著小孩一起參加的,大家互相交換心得,很容易就能感受到魔術方塊的樂趣。

上帝的數字魔術方塊  上帝的數字魔術方塊

廣告